在很多80后和90后眼中
舒克和贝塔
皮皮鲁和鲁西西
就是他们的童年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
每月一期的《童话大王》杂志
成了大家争抢的对象
让无数人趋之若鹜
而这本杂志的唯一作者
只有小学学历郑渊洁
也成了切切实实的童话大王
今天三个锦囊
就和大家聊一聊
郑渊洁的传奇故事
1955年6月15日
郑渊洁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
那时候他的父亲郑洪升
是军校的哲学教员
虽然因为识字被选为了教员
但实际上郑洪升只上过几年私塾
他知道自己的水平
很快就会被别人反超
为了当好教员
他开始夜以继日的看书写字和备课
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
父亲悬梁刺股一般的努力
让郑渊洁记忆犹新
也让他产生了一种认知
那就是
能够坐在桌子边看书 写字
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对郑渊洁影响最大的
除了父亲的影响
还有语文老师对他的鼓励
小学2年级的语文课
老师让同学们以
《我长大了干什么》为题
写一篇作文
当时有一个劳模叫时传祥
他是一名掏粪工
几十年兢兢业业
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甚至还得到了大领导的接见
郑渊洁对此很是向往
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
《我长大要当掏粪工》
老师并没有认为郑渊洁胸无大志
相反
她把郑渊洁的这篇文章
推荐给了校刊
第一次写文章就能成功发表
这给了郑渊洁极大的自信
特立独行是他们家族的特点
他们似乎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退缩
小的时候
郑渊洁就跟其他人不一样
郑渊洁小学四年级的时候
全家都从北京
搬去了河南的“五七”干校
郑渊洁在那里的子弟学校读书
在一次作文课上
老师布置的任务是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郑渊洁心说
这不对呀
鸟儿起早了有虫吃
那虫子起早了
岂不是被鸟吃了
第二天
郑渊洁就带着他的这篇
《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去了学校
结果
等来的却不是老师的夸奖
而是一顿羞辱
因为老师在和郑渊洁辩论的时候
发现
自己的逻辑根本说不过郑渊洁
威严受到挑战的老师恼羞成怒
就让郑渊洁在全班同学面前
大喊100声
郑渊洁是全班最没出息的人
这让郑渊洁很伤自尊
他表面假意服从了老师
手却偷偷在桌底下拉响了一颗爆竹
气的发抖的老师
立马对郑渊洁喊道
你被开除了
直到这时
郑渊洁才知道自己闯了祸
果不其然
他回到家
看到父亲脸上一阵阴霾
郑渊洁小心翼翼的
把早已写好的检查递给父亲
父亲郑洪升看着看着
却忽然笑了
他对郑渊洁说
没事 小子 我回家自己教你
原来
郑渊洁的这篇检查起承转合
有悬念有反转 结局还有泪点
生动的像故事一样
让父亲郑洪升都没办法指责了
从此
郑渊洁就再没去过学校
一直跟父亲读“郑家私塾”
1970年,郑渊洁16岁
年纪也够了
他就去部队当了兵
因为喜欢飞行员
为了第一批被分进航空的队伍
郑渊洁苦学数理化
航校一年
等到毕业时
郑渊洁数理化三科成绩
平均98分
之后他就在向塘机场服役
负责维修飞机
1976年
郑渊洁退伍回家
分配工作时
有一个看水泵的岗位
只需要上班的时候打开阀门
下班时再关上
其他人都不愿意
干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郑渊洁却主动站出来说
我去
因为他发现
这个岗位
可以有很多闲暇时间来读书
1977年
22岁的郑渊洁不想一辈子看水泵
于是他就给自己列了一张单子
把想做的职业一 一写出
然后再排除
最后只剩下两个
外语和写作
那时候的新规定
是一家只能生一个孩子
郑渊洁想
一家有三个孩子的时候
可能只舍得给孩子买一本儿童画刊
但是当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
可能会给孩子买三十本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郑渊洁向河南人民出版社
向阳花编辑部
投了一篇诗稿
标题是《壁虎和蝙蝠的故事》
其实郑渊洁向多家报社投过稿
有一些被拒绝了
有一些被征用了
让郑渊洁下定决心坚持写作的
是向阳花编辑部的一封回信
当时很多回复都有统一的模板
回复的时候只需要换个名字
但是1978年5月30日
郑渊洁收到了来自向阳花编辑部
于友升的一封亲笔信
满满的一张纸上洋洋洒洒
上面除了稿子被录用的通知
还有一段鼓励的话
“给儿童写文章”
“是一件很伟大有意义的事情”
“希望你能坚持下去”
郑渊洁也因此
正式开始了他的儿童文学写作生涯
1985年
他的儿子郑亚旗2岁
郑渊洁有了养家糊口的压力
因为写文章收入少
而且不稳定
郑渊洁向编辑建议提高稿费
但编辑不同意
对他说
“你提高了 别人都得加”
除非你有一个自己的报刊
其实编辑也只是随口一说
但郑渊洁略作思索
还真开了一本名叫
《童话大王》的月刊
当时很多人都等着看郑渊洁的笑话
他们认为一个人写一本杂志
能写个2年就不错了
父亲郑洪升也问儿子
你能写多久
郑渊洁回答
你能活多久我就能写多久
郑洪升却说
你能写多久我就能活多久
这一写就是30多年
而如今80多岁的郑老爷子
也越活越年轻了
甚至还开通了微博
每天的微博主页下面
几十万的粉丝
都在等着郑老爷子的心灵鸡汤
郑渊洁笔下的
舒克和贝塔等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智齿》《生化保姆》等小说
也同样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2011年
联合国评选世界十大图书
由郑渊洁创作的《皮皮鲁总动员》
和《哈利波特》并列第四名
2013年
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
还单独会见了郑渊洁
与他探讨了关于儿童文学的问题
舒克和贝塔的故事
让郑渊洁几乎是一夜成名
市场上的文学作品百花齐放
但当时版权意识十分薄弱
大量的盗版书被大大方方的
摆在书摊上售卖
2010年
为了抓住盗版商贩的幕后黑手
郑渊洁雇人潜入对手内部
在北京通州张家湾的几个印刷厂
收集内部信息
几个月后终于有了线索
于是郑渊洁
在半夜一点带着助理
赶去了张家湾的一个厂子
进去的时候
他的书正在被印刷
郑渊洁指着那本《皮皮鲁总动员》说
这是我的书
印刷工人楞了一会儿
才回答说
“你等着 我去叫老板”
几分钟后
老板没等来
倒是来了十多个
拿着铁棍的彪形大汉
把郑渊洁和助理团团围住
幸好身边的助理机灵
上微博求助平安北京
JCSS很快就来了
十几辆车围住厂房
成功解救了郑渊洁和助理
这件事并没有令他感到后怕
反而让郑渊洁觉得更有底气了
有正义的力量撑腰
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写作呢
10多年来
作品版权相关的规定
在一步步完善
而郑渊洁也一直奔走在维权的路上
2008年
联合国向郑渊洁颁发
国际版权创意金奖
郑渊洁因此成为
中国作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在维权方面
郑渊洁一向是不遗余力
但是在在灾难面前
他却毫不吝啬
2008年汶川地震时
郑渊洁拿出38万稿费支援灾区
是当时作家中捐款最多的一位
青海玉树地震
他又捐出了100万人民币
而当时中国其他作家的
捐款总额只有8万元
其实,这些捐款
都是他的儿子郑亚旗要求的
郑亚旗从小受父亲教育
面对处于灾难中的人
有一颗博爱的胸怀
和父亲一样
郑亚旗也是小学文化水平
同样毕业于“郑家私塾”
郑渊洁一直提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让儿子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他自编了十本教材
还把419条刑法都编成了一本叫做
《皮皮鲁和419宗罪》的故事书
后来郑亚旗去法学院演讲
他发现那里的学生
刑法还没有他背的熟
在儿子的教学过程中
郑渊洁采用逆向教学法
当一个章节学完之后
郑亚旗要向父亲出一套试卷
如果郑渊洁没做出来
那这一章就算他掌握了
有了儿子的例子
郑渊洁对女儿的教育也更有信心了
他打算把女儿也留在家中
上“郑家私塾”
但小孩子往往都有三个特点
想象力丰富 模仿能力强
以及逆反心理
而郑渊洁就忽视了逆反心理
他越是不让女儿上学
女儿郑亚飞就越是想去学校
最终身为父亲的郑渊洁妥协了
他把女儿送去了
北京山区农村的一所学校
想让女儿知道什么是艰苦
忆苦才能思甜
无论之后的学校条件多么好
有游泳池也好
有室内体育馆也好
郑亚飞总是第一时间
想起当年上的那所山区学校
因此她也非常感激父亲郑渊洁
为了让女儿
体验超越的成就感
郑渊洁特地要求郑亚飞
小学成绩保持在倒数第五名左右
从初二开始再发力
到高三时
成绩要达到全年级第一
女儿郑亚飞没有让郑渊洁失望
郑亚飞不但高三成绩是年级第一
还被国外六所顶尖学校的本科
同时录取
成了家族里的另类
学霸
似乎他们家就是这样与众不同
不一样的学习路径
一样的出类拔萃
自己靠写作成了童话大王
父亲郑洪升
80多岁时出版书籍
《郑老爷子大观园与郑渊洁家书》
儿子郑亚旗
致力于将父亲的文学作品
发扬光大
不但创建了
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还亲自担任了
新版《舒克贝塔》总导演
为儿童文学注入了很多新鲜活力
从小学学历到靠写作成为童话大王
同样用”郑家私塾”把儿子培养成材
女儿也被培养成了学霸
郑渊洁的故事
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传奇
原创文章,作者:三个锦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24kei.com/%e9%83%91%e6%b8%8a%e6%b4%81%ef%bc%9a%e7%ab%a5%e8%af%9d%e5%a4%a7%e7%8e%8b%e5%86%99%e5%87%ba%e8%88%92%e5%85%8b%e8%b4%9d%e5%a1%94%e7%9a%ae%e7%9a%ae%e9%b2%81%ef%bc%8c%e5%9c%a8%e5%8c%97%e4%ba%ac%e4%b9%b010/